他们是鲜活的青年:南京国际安全区旧址唱响蓝天下的和平之歌
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,犹如人间地狱。为了保护妇女儿童,约翰·拉贝、明妮·魏特琳等国际友人挺身而出,在南京设立国际安全区。当时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,就是一个临时的难民收容所,在这里,上万妇女儿童得到保护。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,南师大音乐学院在国际安全区旧址,拍摄制作了一段由学生演唱、舞蹈的《生命之歌》。校方表示,发布这段MV,不仅是想重新表现出这段历史,也希望用音乐中所饱含的人性与美好,传递出和平之爱。
南京国际安全区旧址唱响蓝天下的和平之歌
银杏犹峻茂,历史几枯荣。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,南师大音乐学院在国际安全区旧址,用歌声、舞蹈与情怀,唱响了生命与和平的礼赞。本首“生命之歌”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大型原创歌剧《拉贝日记》中的尾声合唱。首演时,就是由曾荣获紫金合唱节金奖的南师大音乐学院合唱团担任演出。
南师大音乐学院合唱团《拉贝日记》尾声“生命之歌”演出照
《生命之歌》歌词
作曲:唐建平
编剧:周可
度过寒冷的冬天,春回大地,
度过苦难的岁月,阳光驱散了阴霾,
黎明终于来临,泪水尽情的流,
冲去生命的悲伤和屈辱,抚平心灵的伤痛。
笑容啊,绽放吧,
听光明的号角已响彻在云霄,
等待接引的生命,在光明中重生。
让那和平歌声在蓝天下传颂,
看那欢快的舞蹈在大地播撒,幸福的欢笑。
未来与梦想,绽放希望,
绽放希望!
随园,有一尊慈蔼的外国友人铜像,目光如暖阳般明媚,并总被鲜花环绕。她是谁?疑惑催促着学生们探知的脚步,于是这位美国女教师明妮•魏特琳与南师尘封的往事被徐徐开启 。
南师大随园校区内的明妮•魏特琳女士铜像
明妮•魏特琳
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,日军分三路扑向南京,由魏特琳任主席的“三人非常委员会”负责留守学校。12月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后,到处奸淫掠烧杀。此时妇女儿童蜂拥而来,南师大随园校区(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)成为难民收容所。拉贝在日记中写到:对难民“她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”。当时很多人把魏特琳称之为“活菩萨”。
漫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这座“东方最美丽的校园”,你可曾想到,在81年前的那场劫难中,约翰•拉贝、明妮•魏特琳等国际友人把这里设为国际安全区,保护和拯救了上万妇女儿童。
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
上世纪初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全景
在南师大校园内躲避战火的妇女和儿童
明妮•魏特琳在为中国难民服务
难民营里的妇女儿童
岁月已然消逝,但历史却留给了人类共同的记忆。如今,随园的百年老银杏、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,见证了血雨腥风的纷飞战火中,跨越国界的人性关怀与同胞手足间的守望相助,担当、责任、坚守与抗争凝聚成的大爱光辉,让寒冷冬日中颠沛流离的绝望民众,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。
校园内的女学生
生命之歌深抵人心,从圣洁庄严美好到充满激情的生命呼唤,合唱与舞蹈珠联璧合,声音与情感相得益彰。音乐中所饱含的人性与美好,传递出和平之爱,去呼唤和创造一个崭新的光明与未来。
总策划:孙友莲
策划:姜小东 徐元勇
合唱指导:张建成
舞蹈指导:吴凝
音频:厉冬冬 邵一言
顾问:韩淼 姜晓云
执行:韦希
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
声明
▍来源: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
▍图:网络
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